自體瘻管優先,就怕沒有條件
在 「透析通路有幾種 ? 病人最後悔選這種 」我們大致介紹了透析 ( 洗腎 ) 因為需要大的血流量,而必需建立的通路。
其中若條件許可,自體瘻管是最推薦的第一選擇。
美國進入透析的病人可能體型的關係,可以建立自體瘻管的比率偏低,如上一篇所述的,僅約 14 -15 %,且好不容易建立的自體瘻管,最後實際可以用的比例亦偏低 ( 約 66% )。
因為同時經皮血管介入醫學近年發達,在此背景下,發展出不開刀,經皮穿刺血管,用兩支導管建位自體瘻管的方法。
用導管建立自體瘻管,選用尺側動靜脈
傳統開刀建立動靜脈瘻管,前臂通常選擇橈側 ( 靠雙手大拇指那一側 ) 的橈動脈和頭靜脈來開刀,上臂則選擇肱動脈和頭靜脈或基底靜脈來接續,因為較靠近表皮,靜脈一般路徑也較淺,成熟後較易施打。
但經皮導管建立自體瘻管選用的是尺側 ( 雙手靠小拇指側 ) 的尺動脈和尺靜脈。
方法是利用兩支導管,動脈側導管放入尺動脈,靜脈側導管放入尺靜脈,兩隻導管各有磁極,利用磁極將動靜脈吸引拉近,在最接近處利用電燒方式從靜脈端貫穿至動脈,引入動脈血,如此就完成瘻管的建立。
但因為一個好的瘻管,不僅是血流要夠大,最好要夠淺,便於施打,在日常的透析穿刺才不會病人和護理師都冷汗直流。
所以會多一個步驟是若深部引流的靜脈有多條,會選擇性塞住幾條、讓血流導引至較淺層的靜脈。
所以總結一下經皮導管建立自體瘻管的要點為:
尺側動靜 血管選用手部尺側動靜脈
磁極拉近 利用具磁力的導管將尺側動靜脈拉近
電燒通路 在最接近處利用電燒方式從靜脈端貫穿至動脈,建立瘻管通路
堵深淺引 會選擇性堵住有多條分流的深靜脈、讓血流導引至較淺層的靜脈。
成功率為何 ? 以NEAT 研究為例
我們以發表於 2017 年 AJKD 期刊的 NEAT 研究為例,一開始候選需建立體瘻管的病人183人,經過篩選條件後,排除了103個病人 ( 蠻高的淘汱選擇 ),最後 20 個當對照組,60 個當導管施行組。
結果手術後初步 60 個患者有 59 個成功,3 個月後以血管超音波評估,其中有 52 位患者血管狀況血流符合可用情形。
但影像上看起來可以,和實際用起來如何,有時還是有些差距。如血流夠大,管徑夠粗,但是太深了,打不到也是白搭。
在實際滿一年後,排除尚未開始透析的病人,實際使用瘻管的病人,42 個病人中,有 28 個病人的瘻管是真正可以進行療程、沒有問題的,約只 67 %。
那跟傳統的瘻管手術比較如何呢 ?
在做完手術 3 - 4 個月,大部分血管已開始需使用時作評估,經導管方式的瘻管建立,整體可用率為 65 %,和傳統手術的 66 % 是差不多的。
但有時開始要開始使用瘻管時,才發現實際不理想,需要再用氣球擴張術介入促進成熟。
經導管方式的瘻管建立,原始的瘻管即可使用、不需再作進一步處理的佔了 52 %,僅 13 % 需再處理。
而傳統手術建立的瘻管,僅 44 % 原生可用,其他的 22 % 因術後吻合處的狹窄等需再進一步處理。
總結經導管建立自體瘻管的優缺點
先說優點部分,即是不用動刀,傷口小、術後疼痛減少。再來是因為使用電燒方式,將血管用磁力拉近後,由內部建立瘻管,對週邊組織的破壞小,也沒有血管吻合的縫線,所以術後發生吻合處狹窄的機會也變小。
另外吻合處因血流衝擊張力,產生假性靜脈瘤的機會也減少,而在傳統前臂瘻管阻塞壞掉,需要選擇在上臂重建之前,提供另一選擇通道。
而缺點是,如上述,此方法會選擇性堵住有多條分流的深靜脈、讓血流導引至較淺層的靜脈,因此有機會產生上臂深部靜脈栓塞,造成上肢腫脹等情形。
目前台灣的情形,就人種體型的差異,根據心外強者學長印象上的統計,自體瘻管建立的成功率至少在 90% 以上,像診所整體病人目前血管通路的統計,自體瘻管的使用也的確高達80% 以上。
所以我想經導管方式瘻管通路建立,目前對我們自已病人的價值可能在於另闢通道,在傳統開刀部位血管不佳,或前臂瘻管完全阻塞,提供另一種可能。
參考資料
1. Renal fellow network. Endovascular Technique for Arteriovenous Fistula Creation January 18, 2019
1. Endovascular Proximal Forearm Arteriovenous Fistula for Hemodialysis Access: Results of the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Novel Endovascular Access Trial (NEAT). Charmaine E. Lok, MD,et.al . Am J Kidney Dis. 2017;70(4):486-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