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Botton hole cannulation ( 扣眼式上針介紹, 光明診所演說 )

作者: 葉時孟醫師 ( Shih-Meng Yeh, MD )

 


前記: 久違的英文演說 


因為診所病人的需求,於 5 年前和診所資深護理師一起到台南光明診所取經,觀摩學習扣眼式上針法。光明診所在這一塊的經驗非常多,李思遠醫師也給了很多實際執行面的解答和建議。

近期剛在部落格分享關於扣眼式打法的介紹,適逢台南成大醫院國際醫療中心執行衛福部肯亞醫衛合作案,辦理醫事人員來台交流訓練,預定於今日 ( 2025/10/16 ) 參訪光明診所,觀摩扣眼式上針。

李醫師來電邀請我用英文作一個介紹和簡短演說,對於久未上台,且要用非母語演說,心中開始有些忐忑。幸好現在有 chatgpt 可以幫忙潤稿,15 分鐘的演說也花了十 數小時的練習時間。

原本是「從從容容、游刃有餘的」,但可能昨晚在診所練習完,沒有關檔案拔除隨身碟,竟然早上在家中檢視演說檔案發現檔案毀損打不開。 幸好之前有寄給李醫師演說的 PDF 檔預定內容,才能「匆匆忙忙、連滾帶爬」的重新製作簡報和動畫,真的了解到一再確認是多麼重要的事。

演說完畢也和仁得診所的黃子豪醫師、肯亞來交流的護理人員作現況的交流,是獲益良多的一次經驗。

放上這次英文演說的內容,供外國來賓作為參考和記錄。



Introduction 


Ladies and gentlemen, good afternoon , and welcome to Taiwan.

Let me begin by introducing myself. My name is Shih Meng Yeh, and I come from Kaohsiung, a city located even further south than Tainan.

I run a hemodialysis clinic in Kaohsiung, and in my spare time I write a blog where I share knowledge about dialysis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Like you, I once visited Guang Ming Clinic to learn about the buttonhole cannulation technique, with the hope of bringing its benefits to patients who truly need it.

Recently, I also shared an article on my blog about this very technique. Today, thanks to the kind invitation of Dr. Lee, I am honored to give a short presentation on this topic.

 




Connection since 5 years ago 


Looking back, this connection goes back about five years,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t that time, I had a young patient. She had a history of type 1 diabetes and chronic kidney disease , unfortunately, during her pregnancy her kidney function rapidly declined, and she had to start long-term dialysis.

Because she was young, she cared very much about cosmetic issues. She also had an older sister in Taipei, who was also on dialysis and had received the buttonhole cannulation technique. So she asked me if there was any way I could provide the same treatment for her.
 



With the support and coordination of Huajiang Medical Instruments Company, in 2020, three senior nursing staff and I , visited Guang Ming Clinic to learn the buttonhole technique. After that, we were able to apply it successfully for this patient, and she has been using it smoothly up until now.

回顧起來,緣分從 5 年前開始,在華江醫療儀器公司的引薦和幫忙下,在 2020 年,我和診所三位資深護理人員拜訪光明診所去觀摩學習扣眼式上針法。在之後可以將方法應用於診所的病人。




An accidental finding in 1972 


The buttonhole cannulation technique was first discovered by accident in 1972, by Dr. Zbylut J. Twardowski, a Polish-born nephrologist.

At that time, Dr. Twardowski was caring for a dialysis patient with a very difficult vascular access. Because it was almost impossible to change the puncture site, the nurses had no choice but to repeatedly insert the needle in the exact same location.

Over time, they noticed something surprising: cannulation at this spot became easier and easier. The reason was that, in those days, needles were disinfected and reused. Through repeated use, the sharp needles gradually became blunt. This unintentionally reduced trauma to the tissue and allowed the needle to slide smoothly along the previously established track into the fistula.

This accidental finding inspired what we now call the buttonhole technique. In the early days, it was sometimes referred to as constant-site cannulation, because the puncture was always made at the same location.

扣眼式上針法是在 1972 年由波蘭裔醫師 Zbylut J. Twardowski 和他的醫療團隊意外發現的。

當時, Twardowski 醫師有一位瘻管相當困難上針的病人,僅有一小處打打,因為幾乎不可能改變穿刺位置,護理師別無選擇,僅能反覆的在同一點穿刺上針,執行透析治療。

但隨著時間過去,他們發現某件意料之外的事,即是從該部位上針變得越來越好打。原因是因為,在當時的時空,針具都是消毒後再利用,隨著再利用穿刺的次數增加,原本的針具變得越來越鈍。

而這反而減少了組織的損傷,而使變鈍的針能順著原先反覆穿刺形成的通道進入瘻管。

 


Botton hole and ear piercing 


The name “buttonhole” comes from the idea of a button passing through a buttonhole on clothing.

When I explain this technique to patients, however, I often find that the example of ear piercing is even easier for them to understand. Just like an earring slides through the same hole every time, the dialysis needle follows the same established track into the fistula.

「扣眼式上針」的名稱源於上針的過程猶如鈕扣穿過已存在衣服上的「扣眼」。

但當我向病人解釋這項技術時,發現穿耳洞的比方更容易使病人了解。就像耳洞建立完成後,耳環由同一個洞穿過,當扣眼式上針的通道建立後,透析用針也由建立好的通道進入瘻管。




Keys steps in performing buttonhole cannulation 


Now let’s talk about the key steps in performing buttonhole cannulation.

First, we need to establish at least two tracts. Traditionally, this was done by experienced nurses, who would use sharp needles to cannulate the same site, at the same angle and direction each time. However, since people are not machines, it is easy to deviate slightly, which often leads to multiple, inconsistent pathways.

Thus there comes the modified method with the Bio-hole. Nowadays, we use a sterile plug, called the Bio-hole. After the very first successful cannulation, this plug is inserted to prevent the tract from closing.

During the next two to four weeks, the plug is replaced at every dialysis session, which helps the tract mature properly.

Once the tract is matured, cannulation must be carried out under strict aseptic technique. A blunt needle is used, and it should glide gently along the established tract, without applying extra force.

Finally, after cannulation. We must continue to maintain aseptic handling and always focus on infection prevention.
 

扣眼式穿刺法(Buttonhole Cannulation)的主要步驟


建立穿刺通道(Establishing Tracts)

第一個步驟是建立至少兩個穿刺通道。傳統上,這個階段是由經驗豐富的護理人員執行,他們會使用銳針(sharp needle)在相同的位置、相同的角度與方向進行穿刺。
然而,由於人手操作難免存在微小差異,因此很容易產生偏移,導致形成多條不一致的通道。

導入 Bio-hole 改良法(Introducing the Bio-hole Method)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後來發展出一種改良式 Bio-hole 技術。在第一次成功穿刺之後,會將一個無菌的塞子(Bio-hole plug)插入穿刺口,以防止通道在治療間期閉合。

通道成熟期(Tract Maturation Phase)

接下來約 2 至 4 週 的時間內,每次透析後都要更換 Bio-hole 塞子。這段期間能讓通道逐漸成熟(mature),形成一條平滑且穩定的穿刺路徑,為日後的固定穿刺做準備。

使用鈍針穿刺(Using Blunt Needles)

當通道成熟後,穿刺時必須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aseptic technique)。此時應使用鈍針(blunt needle),並讓針頭順著既有通道輕滑進入,不可施加過多力量,以免損傷通道組織。

穿刺後的護理(Post-Cannulation Care)

穿刺完成後,仍須持續維持無菌操作。
包括適當的清潔、消毒與固定方式,皆是預防感染與維護通道完整性的重要步驟。




The operation of the biohole plug 


Now, let me explain the operation of the Bio-hole sterile plug as shown in the illustration.

At the tail end of the plug, there is a small handle for gripping.

After needle withdrawal and hemostasis, or when replacing the plug, the handle should be held firmly by hand to carefully insert the plug into the tract.

Next, using a sterile-gloved hand or sterile forceps, press the plug in place.

Then, detach the handle from the plug. secure the plug to ensure it stays properly in position.

 Operation of the Bio-hole Sterile Plug

Bio-hole 無菌塞的操作步驟


在塞子的尾端,有一個小型握柄(handle),方便手持操作。

在拔針並止血完成後,或在更換塞子時,應以手穩固握住握柄,將塞子小心地插入穿刺通道(tract)中。

接著,使用戴無菌手套的手或無菌鑷子,將塞子輕壓固定於適當位置。

然後,將握柄從塞子上分離,確認塞子牢固貼合、位置正確,不會鬆脫。




Aseptic preparation and cannulation 


Next, let’s talk about the practical aseptic preparation.

First, the patient should thoroughly wash the fistula site with soap.

The cannulating staff must then perform proper hand hygiene, put on sterile gloves, and disinfect the tract site with either 2% chlorhexidine or povidone-iodine.

It is important to allow the disinfectant to dry completely. Chlorhexidine dries more quickly, in about 30 seconds, while povidone-iodine requires a longer time, usually at least two to three minutes.

Some guidelines recommend softening the scab before removal. However, others suggest this may cause the scab to break into small fragments, which makes complete removal more difficult and increases the risk of contamination.

Once the scab is removed, the site must be disinfected again and allowed to dry.

Finally, a blunt needle should be used to gently slide along the tract, without applying extra force.

實際的無菌準備步驟


首先,病人需以肥皂徹底清洗瘻管部位,確保表面潔淨。

接著,穿刺人員應確實執行手部衛生,戴上無菌手套,並使用 2% chlorhexidine 或優碘(povidone-iodine)對穿刺通道部位進行消毒。

必須讓消毒劑完全乾燥,chlorhexidine 較快,約需 30 秒;而優碘則需較長時間,通常至少 2 至 3 分鐘 才能完全乾。

有些指引建議在去除痂皮(scab)前先使其軟化;但另一些研究指出,這樣可能使痂皮碎裂成小片,反而難以完全移除,並增加污染風險。

當痂皮移除後,應再次消毒該部位,並等待其完全乾燥。

最後,使用鈍針(blunt needle),順著既有通道輕滑進入,不可施力過大,以避免損傷通道或導致出血。




Infection prevention after decannulation 


First, the staff should perform proper hand hygiene.

After needle withdrawal and hemostasis, it is recommended to apply the antibiotic ointment Mupirocin directly on the site and allow it to air-dry naturally.

At the end of the procedure, the staff should once again wash their hands thoroughly.
 

拔針後的感染預防

首先,醫護人員應確實執行手部衛生,以維持無菌操作。

在拔針並完成止血後,建議直接在穿刺口塗抹抗生素藥膏 Mupirocin,並讓其自然風乾,以降低局部感染風險。

最後,程序結束時,醫護人員應再次徹底洗手,確保整體感染控制的完整性。




Advantages of the botoonhole cannuation technique 


Now, let me highlight the advantages of the buttonhole cannulation technique.

First, it helps to reduce pain. This is particularly beneficial for patients who previously experienced difficult cannulation, as the established tract allows the needle to follow the pathway smoothly each time. However, even with a blunt needle, patients may still feel some sensation as it passes through the subcutaneous tract.

Second, it lowers the risk of cannulation failure or subcutaneous hematoma caused by blood leakage.

Third, it reduces the risk of aneurysms formation.

And fourth, it decreases the likelihood of vascular stenosis and occlusion, which are often the result of improper or repeated sharp-needle cannulations.
 

扣眼式穿刺法的優點


首先,它能減輕穿刺疼痛。這對於過去穿刺困難的病人特別有幫助,因為固定的通道能讓針頭每次都順著相同路徑滑入,減少重複刺入造成的不適。

不過,即使使用鈍針,病人在針頭滑過皮下通道時仍可能感到些微觸感,這是正常現象。

第二,它可降低穿刺失敗或因血液滲漏導致皮下血腫的風險。穩定的通道讓針頭進入更精準,可避免反覆嘗試或誤入血管外造成的損傷。

第三,它可減少血管瘤形成的風險。因為穿刺點集中且固定,能有效延長瘻管的使用壽命。

第四,它可降低血管狹窄與阻塞的發生率。這些問題往往與不當或反覆使用銳針有關,而扣眼式技術能有效減少這類長期損傷。




Limitations and drawbacks 


let’s talk about the limitations and drawbacks of the buttonhole technique.

First, it cannot be used with synthetic grafts.

Second, on average, the infection rate is relatively higher compared with the gold standard rope ladder cannulation technique.

However, this risk can be minimized. With careful patient selection, and through strict aseptic awareness and proper cooperation between both the patient and the healthcare team, the likelihood of infection can be reduced to the lowest possible level.

扣眼式穿刺法的限制與缺點


第一,扣眼式穿刺法無法應用於人工血管。這項技術僅適用於自體動靜脈瘻管,因為人工血管材質不同,難以形成穩定且可重複使用的通道。

第二,平均而言,其感染率相較於被視為黃金標準的「繩梯式穿刺法」要略高。這主要是因為通道的重複使用及局部皮膚反覆接觸,使得細菌在不當操作下更容易入侵。

然而,這項風險是可以大幅降低的。透過仔細篩選合適的病人,並確保醫護團隊與病人雙方都具備良好的無菌觀念與確實配合操作,即可將感染風險降至最低可控程度




Rewiew of Rope ladder cannulation 


Let’s review other cannulation techniques

Rope Ladder Cannulation is a technique where each treatment session involves puncturing a new site along the entire length of the arteriovenous fistula.

Theres are some key points

Rotate sites systematically: A different puncture site is chosen each time.

Spacing: Sites are usually placed 0.5–1 cm apart.

Full vessel use: The whole length of the fistula is utilized to distribute wear evenly.


繩梯式穿刺法(Rope Ladder Cannulation)回顧


讓我們來回顧另一種常見的穿刺技術。

「繩梯式穿刺法」是一種在每次透析治療時,於整條動靜脈瘻管上選擇新的穿刺點進行穿刺的技術。

這種方式可使血管的不同部位輪流使用,避免單一區域過度損耗。

重點原則:

系統性輪替穿刺點:

每次治療時都應更換不同的穿刺位置,確保血管各段均衡使用。

穿刺間距:

每個穿刺點之間應保持約 0.5 – 1 公分的間距,避免穿刺點過於密集導致血管壁受損。

全段血管利用:

應盡可能利用整條瘻管的可穿刺範圍,讓血管磨損分散,延長瘻管壽命。




Rope ladder cannulation advantages and drawbacks 


As the gold standard of cannulation,rope-ladder cannulation offers several key advantages.

Lowest infection risk: No repeated use of the same hole reduces bacterial colonization.

Prevents aneurysm formation: Less localized vessel damage compared to area cannulation.

Prolongs access life: Stress is spread evenly across the vessel.

However, the drawbacks are that this technique is highly dependent on the experience and skill of the staff. It requires careful observation of the fistula’s anatomy and pathway.

In addition, it also relies on the patient’s cooperation. When new sites need to be cannulated, the procedure can be more painful.


繩梯式穿刺法的優點與缺點


作為目前被視為穿刺黃金標準的技術,繩梯式穿刺法具有以下幾項主要優點:

優點: 

感染風險最低

由於不重複使用相同穿刺孔,可有效降低細菌定植的可能性,感染風險最小。

可預防血管瘤形成

相較於區域式穿刺法,繩梯式方法能避免在單一區域重複損傷血管,減少局部血管壁薄弱與血管瘤產生。

延長血管通路壽命

因為穿刺壓力平均分布於整段瘻管,可有效延長血管的使用年限。

缺點: 

高度依賴技術與經驗

這項方法需要穿刺人員具備良好的經驗與技巧,能夠準確辨識瘻管的走向與深度,否則容易導致穿刺困難或失敗。

需病人配合度高

當需要開發新的穿刺點時,病人可能會感到更明顯的疼痛或不適,因此需病人理解與配合。




Area/regional cannulation : introduction 


Area or regional cannulation is characterized by concentrating puncture sites within a small region of the fistula, usually no more than five centimeters in length.

In practice, the cannulation sites are often chosen close to previous successful sites, and both the central portion and the edges of the fistula may be used.

Because site selection is based on nearby previous points, and does not follow a planned rotation along the whole length of the fistula, the procedure tends to be easier and more straightforward for staff to perform.


區域式穿刺法介紹


區域式穿刺法的特徵是:穿刺點集中在瘻管的一小段區域內,通常範圍不超過五公分。這意味著同一小區段的瘻管會被反覆使用。

在實際操作中,穿刺點常選擇在前一次成功穿刺位置的附近,可能包括瘻管的中央區段或邊緣部位。這種方式強調「就近原則」,方便人員找到可行的進針點。

由於穿刺點的選擇是依照前次穿刺位置附近決定,而並非沿整條瘻管進行規劃性輪替,因此這種方法對醫護人員來說相對簡單、直觀,不需記錄複雜的穿刺順序。




Area/regional cannulation : drawbacks 


However, this lack of systematic planning can lead to repeated use of the same localized area.
Over time, this increases the risk of vessel wall damage and aneurysm formation.

Furthermore, tissue damage leads to fistula fibrosis and narrowing , eventually shortens fistula life span.

We all know that the Area Cannulation method should generally be avoided.

However, in real clinical practice, this situation sometimes occurs unintentionally.

For example, when dialysis staff rotate frequently, or when the vascular access has limited usable length, only a very short segment of the fistula may be used or available for puncture.

In such cases, the intended rope-ladder technique can gradually shift into an area cannulation pattern without being noticed.


區域式穿刺法的缺點


然而,缺乏系統性規劃會導致同一區域被反覆穿刺使用。隨著時間推移,這將增加血管壁損傷與血管瘤形成的風險。

此外,組織反覆受損會造成瘻管纖維化與狹窄,最終縮短瘻管的使用壽命。

我們都知道,區域式穿刺法原則上應該避免使用,然而,在臨床實務中,這種情況有時會不自覺地發生。

例如,當透析人員頻繁輪替、或血管通路可使用的長度有限時,可能只剩短小的一段瘻管能夠被使用或安全穿刺。

在這些情況下,原本設計為繩梯式穿刺的操作,可能在不知不覺中演變成區域式穿刺,而未被即時發現。





Key points of bottonhole cannulation technique 


Let’s summarize the key points of the Buttonhole Cannulation technique.

To perform this method, at least two tracks need to be established. Whenever possible, the use of the Bio-hole device is recommended, as it helps the tunnel mature more consistently.

Strict aseptic preparation is essential, along with the correct use of blunt needles. After cannulation, preventing infection and site care is also a critical step.

The advantages of buttonhole cannulation include reduced pain, lower risk of subcutaneous hematoma, and less chance of aneurysm formation. For these reasons, it is often considered a useful alternative to the rope-ladder technique.

This method is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patients with fistulas that are short in usable length, for those who are particularly concerned about needle pain and the cosmetic appearance of their fistula, and for patients performing home hemodialysis who need to self-cannulate.



扣眼式穿刺法重點摘要


在執行此方法時,需建立至少兩條穿刺通道。在條件允許下,建議使用 無菌塞裝置,可使通道的成熟過程更穩定、更一致。

嚴格的無菌準備是成功的關鍵,並且必須正確使用鈍針。穿刺完成後,感染預防與穿刺點護理同樣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步驟。

扣眼式穿刺法的優點包括:減少穿刺疼痛、降低皮下血腫發生率、減少血管瘤形成

因此,它常被視為繩梯式穿刺法的有效替代方案。

此方法特別適用於以下類型的病人: 可使用瘻管長度較短者、對穿刺疼痛或瘻管外觀特別在意者,居家透析、需自行上針的病人。



2025年9月12日 星期五

扣眼打針法 – 及其他瘻管施打方法介紹

作者: 葉時孟醫師 ( Shih-Meng Yeh, MD )
 



血管像毛毛蟲膨大的困擾


「葉醫師,我們的洗腎瘻管時間久了是不是都會變成醜醜的像毛毛蟲的凸起 ? 我看到一些其他洗腎的婆婆爺爺很多都有這樣的狀況。」 靜靜是一位較年輕的透析病患,她比較在意手部外觀的問題。

「嗯,這不一定,這種血管膨大的現象叫做血管瘤,我們洗腎用的動靜脈瘻管的血流量很大,當遇到有狹窄處會蓄積壓力,會往血管較薄弱的地方突出。當狹窄處沒有處理,或者是打針輪替點少,密集打針的地方血管壁脆弱就可能會容易膨大突出。所以可以觀察到洗得越久,產生血管瘤的比例越高。」

「那有什麼方式可以減少或避免我的血管之後變成這樣嗎 ? 我網路有查到有一種扣眼式打針法,是不是比較不會有血管瘤 ? 」

「喔,你們現在都好厲害,沒錯,我們現在就有一位腎友有做,的確是可以減少血管瘤的機會,大機率維持美觀,但是相比標準的上針法,感染的風險有比較高喔,要個人衞生觀念和防護措施配套才行。現階段我們標準的是繩梯式打法,儘量利用整條瘻管可打的地方來上針,不要怕痛不打新點,才不會讓打的部位太集中,也比較不會產生血管瘤。」

那扣眼式打法是什麼 ? 和其他常用的上針法有何不同呢 ?


波蘭醫師偶然的發現


現在說的扣眼式打針法是在 1972 年由波蘭裔腎臟科醫師 Zbylut J. Twardowski 無意間發現的,Twardowski 醫師當時照護一位血管通路非常棘手的透析病人,護士因打針位置難以變動,只能反覆在同一處穿刺。

隨著時間推移,他們發現這個位置穿刺「竟然越來越容易」,原來是因為當時穿刺針頭會消毒再使用,而不斷再利用的針頭逐漸鈍化 ( 無意間變成了鈍針 ),使得對建立中通道的傷害更小,容易順著原來打針的通道進入瘻管,這種偶然現象引發了 button-hole 扣眼式上針方法的靈感。

此法因為都打在同一位置,一開始又稱作 「Constant-site cannulation 固定點上針法」,之後被廣泛稱為 button-hole 技術。發明人 Zbylut J. Twardowski 醫師剛在去年 ( 2024 ) 以 91歲高齡離世,他在透析治療領域的發明和創見,造福了許多腎友。
 



目前改良的前置通道製造法 : 無菌留置栓


而後來在製造通道的前置過程,一般約需要 2 ~ 4 週的時間,要每次的透析療程都能確實同一個角度、同一個方向反覆穿刺有其難度。
 



因此現今這個前置期,國內有由 華江醫療儀器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改良的專利無菌通道栓子「Bio-Hole 百悠活」,在首次正常穿刺,療程後止血結束,分別放入無菌塞子以免打針的通道馬上癒合關閉。
  



在接下來至少 2 週的時間,每次療程更換無菌栓子,在保持通道的同時避免感染,這段時間則暫時找其他點用平常的銳針上針。等到至少 2 週後,皮下通道成形,再使用特別製造的鈍針上針。

鈍針和銳針有何差別 ?  可觀察到鈍針沒有像銳針有尖銳的切角,無法輕易的穿刺切割皮膚和組織,製造通道,在不使用蠻力的狀況下,可在每次上針時讓鈍針順著建立的通道滑入瘻管內,而不會再製造出新的分岔通道。


因此總結一下扣眼式 ( Button-hole ) 穿刺法


方式:每次透析時,針頭都會固定在同一個點、同一個角度、同一個方向反覆穿刺。隨著時間,這個點會形成一個「皮下通道」,有點像衣服扣眼一樣,所以叫 扣眼式,等通道成熟後,就可以改用 鈍針(blunt needle) 進入,減少皮膚損傷。


優點:


減少穿刺時的疼痛


因為不需要每次「重新戳破」皮膚,但疼痛的感覺部分比較主觀,鈍針仍需滑過皮下的通道,還是會有感覺,因此系統性回顧的研究這部分和繩梯式打法分不出明顯的差異

減少皮下血腫的發生


另外因為不是每次都穿刺新的部位,也比較不會因為穿刺失敗或拔針後止血按壓不良導致的皮下血腫。

減少血管瘤、瘻管狹窄和栓塞


因同一個通道上針,避免區域式穿刺或繩梯式穿刺操作不當造成的瘻管狹窄和栓塞,也是最不會造成血管瘤的上針法,可以較維持瘻管的美觀。


適合血管通路比較短、無法做繩梯式的病人,患者自行透析(home HD)時自我上針也比較容易操作。

缺點: 


唯一但也是致命的風險,感染率較高(因為一直重複使用同一個通道,保養維護不當容易形成細菌溫床)。

需要嚴格的無菌技術與病人自我照護教育,操作不當,可能造成嚴重感染,反而瘻管早期損壞。

2010 年加拿大的研究,針對居家透析使用扣眼式打針法的病人,透析後使用 Mupirocin 抗生素藥膏塗抺針孔處作防護,可以大幅降低菌血症等感染機會。

那如果平時接受扣眼式上針的腎友遇到想旅遊而需要在異地透析的狀況怎麼辦 ? 如果沒找到同樣有鈍針上針的透析院所,則可以當次如繩梯式上針法一樣,當次打新的點即可,不要再用銳針去打舊有的通道,容易製造新的分叉。
 



繩梯式(Rope Ladder)穿刺法 – 目前標準的上針法


方式:每次透析治療時,動脈端 ( 出血端 ) 和靜脈端 ( 回血端 ) 針頭都選擇一個新的穿刺點,依序沿著血管通路(AVF)的整段血管長度來進行穿刺,穿刺點間隔至少 0.5 ~ 1 cm ,避免密集穿刺。
 



特點:能讓血管的可用範圍均勻分布受力,避免某一區域反覆損傷。


優點:被視為目前的標準作法,每次療程結束拔針後傷口自然癒合,下次又是新的穿刺點,可減少感染風險。操作得當產生血管瘤的機會也低,亦可降低因疤痕組織累積造成的疼痛,減少血管通路介入治療與併發症,有助於延長動靜脈瘻(AVF)的壽命,屬於首選穿刺方式。


區域式(Area / Regional)穿刺法


方式 : 一旦找到一個方便的穿刺區域,就會在同一個約 5 公分長度的區段反覆使用,針頭會在這個範圍內進行穿刺,甚至利用瘻管的中央與側邊。
  



在常規建議操作的繩梯式穿刺法,如果病人的瘻管可打範圍太短,都在短距離內輪替的結果,也會演變成區域式穿刺法。


特點:穿刺點集中在同一小範圍。


缺點:容易造成動靜脈瘤(Aneurysm)形成,縮短血管通路的使用壽命,增加大出血與感染的風險。


重點:這種方法不建議使用,應盡量避免。


總結比較


繩梯式(Rope Ladder)穿刺法目前最廣泛使用,不管人工血管和自體瘻管都可應用,要有較長段的可打區域可輪替,以免造成小區域的密集打針。感染率最低,適合絕大多的透析腎友。
 



而另一個目前視為替代的扣眼式 ( Button -Hole ) 打針法,則是只適用於自體瘻管,人工血管不適用。特別適合僅小段瘻管可以上針,在意瘻管美觀的腎友,最不會產生血管瘤。
 
但是唯一,也比較致命的短板是感染風險較繩梯式上針方高,並不適合每個病人,需要臨床仔細的無菌操作,個人衞生和防護措施的配合,才能享受好處的同時降低風險。

至於區域式上針則是最不願意見到的上針法,但是可能瘻管可打部位太短,或因為不同人輪流施打,沒有相同標準或共識,導致偏離了繩梯式打法的精神,造成小區域密集打針,血管壁變薄、血管瘤的產生。

回到靜靜的狀況,固然扣眼式上針是一個在乎瘻管美觀可以考量的治療方式,但腎友本身也要有足夠的認知和配合度來避開伴隨的風險。

除了人工瘻管外,有一些狀況特別不適合接受扣眼式上針,比如曾反覆感染 ( 特別是血路感染 ),有裝置人工心臟瓣膜、心律調節器、或曾患心內膜炎,或正在接受免疫抑制劑治療。

另外個人衞生差、不遵守清潔規範( 如拒絕洗手臂 )、有皮膚病變,會抓癢造成穿刺口周圍破損等,這些都是日後產生感染,導致嚴重併發症的風險族群。

在有正確的認識,和風險承擔後,才能長期安心的選擇自已要的治療方式。
 

參考資料


1. Li-Ping Wang et al . Effect of buttonhole cannulation versus ropeladder cannulation in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vascular access .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clinical controlled trials. Medicine. 2022. 101:29
2. Nesrallah Gihad E et al. Staphylococcus aureus Bacteremia and Buttonhole Cannulation – Long Term Safety and Efficacy of Mupirocin Prophylaxis. CJASN 5(6) p1047-1053, June. 2010.
3. Misra M. History of the Buttonhole Technique. Contrib Nephrol 186:1–12. (2015)
4. Janusz Ostrowski et al. Zbylut J. Twardowski (1934–2024) Artificial Organs. 2024;48:807–811.
5. British renal society. Clinical Practice Recommendations for Use of Buttonhole Technique for Cannulation of Arteriovenous Fistulae.




2025年8月15日 星期五

Thiazide 類利尿劑相關低血鈉

作者: 葉時孟醫師 ( Shih-Meng Yeh, MD )

 


慢性腎病,健康飲食,卻隱藏危機 ? 


李媽媽是71歲女性,體型瘦小約僅 45 公斤,有慢性腎臟病和高血壓,平時遵從健康飲食,低鹽低蛋白,並每日喝 8 大杯的水。近期頭痛頭暈並有噁心感,抽血檢查,腎絲球過濾率約 32 ml/min ,和之前相較並無明顯變化,但血鈉降到122 mmol/L !

追溯起來,病人近期因血壓較高,用上了含 thiazide 成份的利尿劑來降血壓。而低血鈉正是它最著名的副作用。


Thiazide 利尿劑的利尿和降血壓作用


在「吃得不夠鹹 ? 低血鈉的迷思」一文中,有大致講述腎臟濃縮尿液回收電解質的過程。

主要在近端作粗調節的大部分水分和電解質的等量回收,而在中段 ( 粗上昇支和遠曲小管 ) 僅回收電解質,製造出稀釋的尿液,最後在集尿管再由抗利尿激素調節是否回收水分。

一般觀念裏較強的 furosemide 類利尿劑則是作用在中段較前的粗上昇枝的 NKCC2 通道 ( 同時回收 Na、K 和 Cl ) ,此段主要回收電解質,稀釋尿液,並製造間質的高滲透壓,以便集尿管在有抗利尿激素作用下可藉由濃度差回收尿液中的水分。

Thiazide 利尿劑即作用在遠曲小管的 NCC 通道 ( 同時回收 Na 和 Cl 的通道 ),此段主要在中段進一步回收電解質,進一步稀釋尿液。
 


比如血液的滲透壓約 300 mmol/L ,在前一段粗上昇枝可以回收電解質,將尿液的滲透壓降至150 mmol/L 左右,而在此段可進一步回收電解質,將滲透壓下降至 50 mmol/L,最後在集尿管若沒有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就此排出極稀釋的尿液。

而 thiazide 藥物的降壓,效果則是藉由利尿效果達成的身體體液量減少和血管擴張作用達成。


目前含有 thiazide 利尿劑成分的降血壓藥物


包括單方藥物成分的 Hydrochlorothiazide ( 代表藥物 恒克利 hychlozide ) , Chlorthalidone ( 代表藥物 克賜寧錠 Chlorthalidone ) Indapamide ( 代表藥物 鈉催離 Natrilix SR)
 



另外目前 thiazide 類利尿劑也常和 ARB 類的藥物合併使用,所以像可得安穩、力安穩等複方藥物都含有 thiazide 利尿劑成分。


正常腎臟濃縮尿液和排除水分機制


腎臟在水分和電解質的回收有其特殊的階段機制,簡化來講,將腎臟對水分和鹽分 ( 鈉 ) 的回收關鍵分為三段 :
 
腎元前段 : 同時回收絕大部分 ( 83% ) 的水分和鹽分 ( 鈉 )。

腎元中段 : 先回收剩下的鹽分,並同時營造間質高濃度梯度以利後段抗利尿激素作用時水分的回收。經過此段回收,會製造出稀釋的尿液。

腎元後段 : 負責調節剩下水分的回收,藉由在中段腎元製造的間質高濃度梯度,在有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才會在管壁插入水通道,讓水分大量回收。在沒有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原則上較不透水,會直接排出中段大部分鹽分回收完,較為稀釋的尿液。


Furosemide 類利尿劑 ( 作用在亨耳氏套粗上昇枝 ) 為何不容易發生低血鈉 ?


Furosemide 類利尿劑則是作用在中段較前的粗上昇枝的 NKCC2 通道 ( 同時回收 Na、K 和 Cl ) ,此段主要回收電解質,稀釋尿液。

另外此作用處對於製造間質的高滲透壓至關重要,若間質的高滲透壓無法建立,在後段集尿管處即使後來有抗利尿激素 ( ADH ) 的作用打開了水通道也無法回收水分。


Thiazide 類利尿劑為何較容易發生低血鈉 ( TAH thiazide associated hyponatremia ) ? 


Thiazide 類利尿劑會導致低血鈉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剌激飲水


一些研究發現,曾經發生過使用 thiazide 類利尿劑產生低血鈉的病人,相較於無產生低血鈉的病人,有較多的飲水量。

比如一個研究就對 15 位有 TAH 病史的患者與 15 位使用過 thiazide 利尿劑但無 TAH 病史的患者,各給予單劑量 hydrochlorothiazide。

結果發現有曾發生過 TAH 病史的患者血鈉顯著下降,體重明顯下昇,飲水量也明顯多於對照組。

由此也同時可以觀察到,有發生過 TAH 的患者,再接觸 thiazide 類利尿劑後發生低血鈉的機會相當高。


鈉鉀等離子流失


因為 thiazide 本身是抑制遠曲小管的 NCC 通道 ( 同時回收 Na 和 Cl 的通道 ),所以本身會部分伴隨著鈉鉀離子的流失。

腎元在前段近曲小管同時回收電解質和水,中段單純回收電解質,後段再調控是否回收水。因此 thiazide 在中段阻斷電解質回收也是影響部分病人低血鈉的原因。


離子轉移 ( 喪失滲透活性 Osmotic inactivation )


體內的鈉、鉀等陽離子通常會產生滲透壓,影響水分分佈,而有時會發生部分鈉或鉀被「封存」或移動到細胞內部、與滲透壓脫鉤,不再對血漿滲透壓產生作用,這就叫做喪失滲透活性。

身體中約 20–30% 的全身鈉是不可交換的,主要存在於骨骼中,而骨骼鈉有約 55% 是不可交換的。而有些可交換的鈉與鉀其實並沒有滲透活性,可能被封存在細胞內 ( 例如肌肉 ),或被細胞外結合 ( 例如第三間隙 )

而這個比例通常是動態的,而失去滲透活性的電解質比例可能隨著年齡增加,而個體間的差異也很大。

因此有些易發生 TAH 的病人,實際上一部分的鈉可能不是從身體流失,而是轉移到不影響滲透壓的位置。


阻礙排水 


Thiazide 利尿劑除了在中段阻止電解質回收,造成鈉流失外,在後段又會經由一些機轉阻礙最後集尿管的排水。

 


近端過度回收 


Thiazide 利尿劑使用會讓身體體液量下降,相對性身體代償會在近端增加回收,尤其在慢性腎臟病的病人,原本過濾量就較少,在近端過度回收的結果,在後段的集尿管就無稀釋的尿以供排除。腎臟無法針對低血鈉的狀況作出調節。

食物過度清淡 ( 同時低鹽又低蛋白質 ) 


一般較健康的飲食,尤其有慢性腎臟病病人,傾向低鹽低蛋白質,但身體需要一定量的溶質來排出尿液。

正常攝入 600 mosmol 的食物,可供身體最稀釋 50 mmol/L 的尿液可排出 600 / 50 = 12 L 的尿液。也就是正常人要喝 12 公升以上的水才會超出腎臟可調節的範圍造成低血鈉。

但若是過度低鹽低蛋白質飲食 ( 有效溶質的構成 ) 如只攝取 200 mosmol 的食物,則最稀釋狀態 200 / 50 = 4L,也就是超過 4公升以上的水就會超過腎臟可調節的範圍。

阻擋最後稀釋 


而 Thiazide 利尿劑又會在中段影響尿液最後的稀釋,原本腎臟此段作用下最多可將電解質回收,最多稀釋到 50 mosmol/L。但在 thiazide 利尿劑的干擾下,最終可能只能稀釋到 100 mosmol/L 甚至只有 150 mosmol/L ,那只要每日飲水量超過 1.3 ~ 2 公升就會造成血鈉逐步下降。


增加純水回收 

 
在最後集尿管的部分,原本要倚靠中段亨耳氏套粗上昇支 ( Furosemide 利尿劑作用處 ) 回收電解質以營造間質高滲透壓,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呈現水通道,回收水分,形成濃縮尿液。

而在低血鈉狀態下,抗利尿激素原本應該不分泌,排出稀釋尿液以改善低血鈉狀況,但 thiazide 利尿劑可能因為以下幾個機轉仍增加純水的回收。
 



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  


原本低血鈉狀況,會對抗利尿激素產生抑制作用,以利排出稀釋尿液,阻止低血鈉情形持續惡化,但當利尿劑造成有效體液容積下降超過 10 ~ 15% ,會超過低血鈉對於抗利尿激素的抑制作用,仍會分泌抗利尿激素,促進純水的回收。


SLCO2A1 基因變異


在產生thiazide 利尿劑相關低血鈉 ( TAH ) 患者基因體關聯分析中發現,約 50% 的患者帶有 SLCO2A1 基因的變異等位基因,而對照組僅有 25% 有這個變異。

SLCO2A1 編碼的是一種前列腺素運輸蛋白,負責把 PGE₂(前列腺素 E₂)從腎集合管細胞的管腔側(apical,尿液一側)運輸到基底外側(basolateral,血液一側)。

當SLCO2A1 功能正常,PGE₂ 能被運輸到基底外側。在基底外側,PGE₂ 會活化 EP1 與 EP3 受體。EP1/EP3 的作用是 抵消抗利尿激素(ADH)的效果,促使 水通道蛋白 2(AQP2)從細胞頂端膜(luminal membrane)被移除,減少水分重吸收,避免水分滯留與低鈉血症。

而有 SLCO2A1 變異的情形,SLCO2A1 運輸功能下降,則會造成 PGE₂ 較少被運到基底外側,基底外側的 EP1/EP3 活化減少,PGE₂ 在管腔側累積 → 會活化 EP4 受體。

EP4 的作用與 EP1/EP3 相反,會促使 AQP2 插入頂端膜,即使沒有 ADH 也能增加水分重吸收,從而增加體內水分滯留,更容易出現低鈉血症。

所以帶有 SLCO2A1 基因變異的人,較容易回收水分,也較容易低血鈉。


藥物直接效應 


而在 TAH 病例中,會發現使用 thiazide 會使尿液中 PGE₂ 與其代謝物的排出量上升 ( 原因尚不明 ) ,而這會進一步加強 EP4 導致的水分重吸收作用。

若患者有前述的 SLCO2A1 基因變異,就更容易因為 thiazide 的使用,誘發低血鈉症。

而為什麼不是所有帶變異的人都會得 TAH ? 大約 25% 的對照組 也帶有這個變異,但並沒有 TAH。

代表這個基因變異只是 增加易感性,真正發病還需要其他因素(如水分攝取量、其他基因背景、用藥時間長短等)。


殘存水透性 


若中段有順利建立間質濃度梯度 ( Furosdemide 利尿劑作用段 ) ,雖然最後集尿管處在無抗利尿激素作用下相對不透水,但因為間質的滲透壓和到後段稀釋的尿液存在巨大的差距,且在腎盂收縮產生逆流、湍流時,仍會有部分的水份被回收。

雖然回收的量並沒有像抗利尿激素作用下那麼多,但某些狀況下仍會相當可觀。

Thiazide 利尿劑僅在中段妨礙尿液最後的稀釋,並無影響 Furosdemide 利尿劑作用段建立間質高滲透壓的機制,因此最後在集尿管,即使沒有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依然會藉由殘存水透性回收部分水分。


Thiazide 利尿劑相關低血鈉 (TAH ) 比想像中常見


一些研究統計,使用 thiazide 類利尿劑治療高血壓的患者,約 5–10% 會發生 低血鈉 (TAH ) ,有些研究報告甚至高達 30%
 



而表現症狀相當多樣化,通常因為發生一些不適被發現,經常回報的症狀包括跌倒 ( 48% )、疲倦 ( 46% )、無力 (45%)、意識混亂 ( 44% )、噁心嘔吐 (35%)、其他可能頭暈、癲癎、失去意識。

典型發生時間為用藥後三週內 ( 中位數 19天 ) ,但亦可能在使用數月甚至數年後發生,尤其若合併其他可能造成低血鈉的原因。

而高風險族群包括年長者、女性 ( 統計上女性約佔了 8成 )、體型瘦小、基因變異 ( SLCO2A1 )。

至於女性較高風險的可能原因,部分指向腎臟遠曲小管 NCC 通道 ( Thiazide 利尿劑作用處 ) 密度差異,動物研究中雌性大鼠遠曲小管 NCC通道表現量較雄鼠高,以致於女性在 thiazide 抑制 NCC 後,相對鈉流失更多,導致血容量下降更顯著,遠曲液體輸送減少、或誘發更多抗利尿激素分泌,自由水清除下降,更易發生低鈉血症

利尿劑治療可能對年長者、體型小的體液量變動相對較大,而如上述提及的,一些基因變異可能讓集尿管的純水更容易回收,更容易導致低血鈉的發生。


Thiazide 利尿劑相關低血鈉 (TAH ) 的治療和預防 


一旦發生懷疑可能是 thiazide 利尿劑相關的低血鈉,第一步就是立即停藥,根據體液狀況和低血鈉程度謹慎校正,避免校正過快的併發症。

使用 thiazide 利尿劑患者,特別是高風險族群,血鈉可能是定期需列入檢測的項目。

而一旦發生過明顯的低血鈉,表示病人臨床狀況有其易感性,再發生嚴重低血鈉的機會極高,應該考慮今後避免此類藥物的使用。

回到一開始李媽媽的狀況,年紀大、女性、體型小,正是發生 thiazide 利尿劑相關低血鈉的高危險族群。

而當腎功能較差,腎絲球過濾率下降,一旦近端回收增加,到後端集尿管可供調節排出的尿液量也相對減少,即使沒有抗利尿激素的作用,經由殘存水透性回收的水分也很可觀。

另外若再加上低鹽低蛋白飲食如前述的如只攝取 300 mosmol 的食物,而thiazide 又妨尿液的稀釋如只能到 150 mmol/L則最稀釋狀態 300 / 150 = 2L,即就是超過 2公升以上的水就會超過腎臟可調節的範圍,造成低血鈉。

處理上當然是先停藥,視情況給予生理食鹽水,增加一些飲食中的蛋白質和鹽分,避免速度過快的校正。

使用 thiazide利尿劑一旦曾發生過低血鈉,即表示有一些特定的情境和狀況 ( 如基因易感性 ) 很大機會再次發生低血鈉,因此之後會寧可避免使用,用其他的藥物組合來替代。
 



參考資料


1.       Edward J et al. Thiazide-Associated Hyponatremia: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and Pathophysiology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 2019 75(2):256-264.
2.       Leung AA et al. Risk of thiazide-induced hyponatremia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Am J Med. 2011;124(11):1064-1072.
3.       Rodenburg EM, Hoorn EJ, Ruiter R, et al. Thiazide-associated hyponatremia: a population-based study. Am J Kidney Dis.2013;62(1):67-72.
4.       Richard H Sterns et al. Diuretic-induced hyponatremia. Uptodate. last updated: Feb 27, 2024.
5.       Kamel S. Kamel, Mitchell L. Halperin. Hyponatremia. Fluid, Electrolyte, and
Acid–Base Physiology: A Problem-Based Approach. P266~P306


2025年7月26日 星期六

吃得不夠鹹 ? 低血鈉的迷思

作者: 葉時孟醫師 ( Shih-Meng Yeh, MD )

 


檢查有低血鈉,所以要吃鹹一點 ? 


「葉醫師,我爸爸近期檢驗報告顯示血中的鈉比較低,大概 128 左右,所以身體是不是身體缺鈉,要吃鹹一點 ? 可是高血壓、腎不好的人不是不能吃過鹹嗎 ? 」

提出詢問的家屬的爸爸王伯伯是一位 72 歲男性,有高血壓和慢性腎臟病史,一年前因心肌梗塞裝過支架,平時下肢會有一點水腫,近期檢驗的血中鈉數值較低,因為擔心而提出了疑問。


低血鉀要補充鉀,低血鈉要補充鈉 ? 


低血鈉是常見的電解質異常之一,但和一般人、甚至醫療從業人員想的不一樣的是,它不是單純的鹽分攝取和流失的問題,而是身體的水分調節 ( 主要在腎臟 ) 出現問題。

因為血鈉值代表的是鈉在血中的濃度,代表鈉和水的比例,正常範圍約在 135 ~ 145 meq/L,而身體會經各種調控機制,將血鈉控制在正常範圍,而調控的方法並不是直接去調節鈉離子本身,而是藉由調控水的攝取/回收或排出來達成目的,也比較有效率。所以血鈉的異常,其實是身體水分調節的異常。

 


水分的調節-口渴中樞和腎臟調節


當血鈉高於正常範圍時,會刺激口渴中樞讓人體想要攝取水分,身體亦會分泌抗利尿激素來使腎臟留住水分,排出較濃縮的尿液,以沖淡血中鈉的濃度。

反之,當血鈉低於正常範圍時,口渴中樞會抑制,減低喝水的慾望,抗利尿激素的分泌也會抑制,使腎臟排出較多的水,使血中鈉的比例提昇。

而血鈉的異常,即是這些正常的調節機制出現問題,通常是腎臟出現異常反應,如已經低血鈉了,但身體還是分泌抗利尿激素,使腎臟留住水分,所以很多臨床狀況,單純「吃得鹹一點」是沒辦法解決問題,甚至有些時候會讓情況更惡化。 


正常腎臟濃縮尿液和排除水分機制


腎臟在水分和電解質的回收有其特殊的階段機制,簡化來講,將腎臟對水分和鹽分 ( 鈉 ) 的回收關鍵分為三段 : 
 



腎元前段 : 同時回收絕大部分 ( 83% ) 的水分和鹽分 ( 鈉 )。

腎元中段 : 先回收剩下的鹽分,並同時營造間質高濃度梯度以利後段抗利尿激素作用時水分的回收。經過此段回收,會製造出稀釋的尿液。

腎元後段 : 負責調節剩下水分的回收,藉由在中段腎元製造的間質高濃度梯度,在有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才會在管壁插入水通道,讓水分大量回收。在沒有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原則上較不透水,會直接排出中段大部分鹽分回收完,較為稀釋的尿液。

簡單來說就是近端先粗略同時回收 8 成以上的鈉和水,中段先只回收鹽分,製造稀釋的尿液,最後身體再調控要不要回收水分。


殘存水透性 ( Residual water permeability ) 的存在 


另外要注意到的是,若中段順利建立間質濃度梯度,雖然無抗利尿激素作用下相對不透水,但因為間質的滲透壓和到後段稀釋的尿液存在巨大的差距,且在腎盂收縮產生逆流、湍流時,仍會有部分的水份被回收。

雖然回收的量並沒有像抗利尿激素作用下那麼多,但某些狀況下仍會相當可觀。

 


腎臟如何順利排出稀釋尿液 ? 


當血中的鈉已低於正常值,腎臟如何排出稀釋尿液以排出水分來昇高血中的鈉 ? 

第一 : 腎元前段不可過度回收  

當身體的體液量嚴重缺損時,在腎元前段即可能積極回收,原本回收量由 83% 上昇至 90% ,使得到中後段的量很少。尤其當腎絲球過濾率下降時,到中後段的濾液量更少,即使沒有抗利尿激素作用,在殘存水透性存在的狀況下,仍會有基礎的回收量,即可能將遠端的水分全部回收,惡化已存在的低血鈉狀況。
 



第二 : 腎元中段順利回收鹽分,並稀釋尿液 
 

 


第三 : 腎元後段無抗利尿激素作用,排出腎元中段製造的稀釋尿液。
 
 


抗利尿激素同時受滲透壓和有效循環容積的調控 


在身體裏這個關鍵的抗利尿激素,不單只受血中滲透壓 ( 主要是血鈉 ) 的調控,還會受有效循環容積的影響。 我們身體裏的大動脈會有壓力感受器,當感受到壓力下降 ( 如出血、大量流汗、嘔吐腹瀉 ) 到一定程度,亦會刺激抗利尿激素的分泌。

另外要注意的是像心衰竭的病人,因心臟輸出功能不佳,導致身體長期處於有效循環容積不足狀態,可以觀察到病人身上已明顯水腫,身體還是分泌抗利尿激素等不斷讓腎臟回收水分和鹽分。

那當低血鈉狀況 ( 理應壓制抗利尿激素分泌 ) 和有效循環容積不足 ( 會剌激抗利尿激素分泌 ) 同時發生,那身體會作何反應呢? 


當有效循環容積下降超過 10 ~ 15% ,才會超過低血鈉對於抗利尿激素的抑制作用。

另外,身體一些狀況,亦可能在低血鈉情形下仍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如: 
腦部疾病 : 中風、腦炎、腦部腫瘤、腦內血腫
肺部疾病 : 肺炎、肺結核等 
疼痛刺激 : 劇裂疼痛亦可能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 
焦慮噁心 : 噁心反射和焦慮狀態亦會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
藥物影響 : 一些藥物可能會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著名的如 抗癲癎藥物 ( carbamazepine ) ,抗癌藥物 ( cyclophosphamide , vincristine 等 ) , 另外近期常見治療夜尿症的藥物迷你寧 ( minirin ),本身就是合成的抗利尿激素。
惡性腫瘤 : 肺部的小細胞癌、咽喉癌等
腎上腺功能不足、甲狀腺功能低下等 


慢性低血鈉的發生 


所以臨床上看到無症狀或症狀輕微的低血鈉,通常是存在較久的時間。即是低血鈉 + 腎臟無法調節排出多餘的水分以校正目前的狀況。

因此若無解決背後潛在的問題,而根據表面上因為低血鈉而單純增加鹽分的攝取,反而會得到適得其反的效果。

比如心衰竭的病人,因為心臟功能不佳,導致身體有效循環量不足,腎臟回收水分和鹽分,而過多的水分稀釋了鈉的比例造成低血鈉,這時再多攝取鹽分反而會惡化心衰竭的症狀。針對心衰竭原因的治療,適當使用利尿劑以協助身體排出過多的水分,才能達到治療的目的。


參考資料


1. Fluid, Electrolyte, and Acid–Base Physiology. Fifth edition . p222 ~242 physiology of sodium. Kamel S. Kamel, Mitchell L. Halperin. 
2. Diagnostic evaluation of adults with hyponatremia. Uptodate. last updated: Jul 01, 2024. Richard H Sterns et al. 


2025年5月22日 星期四

瘻管健康操,應該怎麼作 ?


作者: 葉時孟醫師 ( Shih-Meng Yeh, MD )




2025 年 5 月 21 日更新 


因近期有護理師來訊,看了本篇衛教上臂瘻管運動的部分衛教病人後,有被提出一些疑慮,比如是否手肘彎曲會對新建立的瘻管不利,有無文獻根據等,之前在撰文的時候,有查詢到國外的一些衞教單張,當時未附上出處供閱文者參考,有造成困擾說聲抱歉。

因此再針對這個部分找一些相關資料來供參考。

第一個是刊登於  The Journal of Vascular Access 2024, Vol. 25(1) 318–322 的一個 exercise guide . 裏面的二頭肌彎舉即有詳細的描述,裏面掃描 QR code 有示範影片



第二個可以參考的是澳洲的 衞教單張 

第三個刊登於 Clinical Kidney Journal, 2021, vol. 14, no. 2, 688–695 收案 60 個病人,分成運動組和控制組各 30 個病人,運動組執行較完善的運動計畫。在術後的第 4 週和 第 8 週評估瘻管的成熟度,裏面也有詳細描述在上臂的瘻管比較可以作的運動。

因此二頭肌彎舉 ( Biceps curl exercise ) 應該對上臂瘻管來說是一個促成熟較可行的運動。

另外,我們會教育透析腎友瘻管建立側不宜抬舉重物,原因應該在於怕瘻管接合處的撕裂。在
2019 年一篇研究,即實際比較僅握球和舉 6 磅 ( 相當於 2.7 kg ) 的啞鈴兩組病人,追蹤半年看有無血腫、產生血管瘤等併發症,發現並無差別。

因此若是已術後癒合良好的瘻管,像二頭肌彎舉等活動是沒有什麼問題的。至於可以進行運動的時機,若擔心如手術部位靠近肘部彎曲處,可以比較保守的等到術後 2 週傷口癒合再進行運動。

什麼是瘻管健康操 ?


瘻管健康操,或瘻管促成熟運動,是藉由上肢的特定運動方式來促進自體瘻管的成熟。






之前有介紹過「 透析通路有幾種 ? 病人最後悔選這種」  ,透析腎友使用的長期通路有自體瘻管、人工血管、外接導管 ( 中長期有隧道導管 ) 等。其中自體瘻管是將患者本身的靜脈接到動脈,引進動脈血流,使其膨大充盈、管壁增厚,能耐得住日後每週較頻繁的穿刺。一般約需 4-6 週的時間。


2024年11月21日 星期四

續發性副甲狀腺亢進治療 (1) – 攔磷王大作戰

作者: 葉時孟醫師 ( Shih-Meng Yeh, MD )

 


2024 年 11 月 21 日重新檢視更新 


續發性副甲狀腺亢進對應治療

 



上一篇我們提及到 副甲狀腺亢進的困擾 ,本篇我們要來討論對應的治療。我們知道腎臟功能衰退後繼而刺激副甲狀腺的亢進的因子有低血鈣、維生素 D 缺乏、高血磷等,因此對應的治療手段分別為擬鈣劑使用維生素 D 補充血磷的控制

 


高磷壞處多,擒賊先擒王


腎臟功能衰退,血磷昇高同時會刺激副甲狀腺素昇高和與鈣在身體到處沉積 ; 而造成的低鈣又會再刺激副甲狀腺,所以高磷可說是一堆骨牌效應的幕後黑手。

 
圖片修改自  http://pic.hanhande.com/files/allimg/131129/10263B925-2.jpg


因此此處我們先聚焦在磷的控制。

 


磷為何降不下來?


許多腎友在透析前和透析後或多或少都已被衞教過有關低磷飲食和降磷劑的使用,有時還是疑惑為何護理師和醫師說的我都已經照做了磷還是降不下來。

 


這必需從血磷的產生和排出來逐條分析才能得到完整的排除 ; 血磷居高不下,不外乎產出太多或排出太少。產出太多即是從腸道攝取太多或從骨頭釋出太多 ; 排出太少則是透析洗出太少或經由腸道結合排出太少。


產出太多 腸道過度吸收

 



高磷飲食會使得進入腸道的磷太多,磷又較容易被人體吸收 ( 尤其是加工食品的磷 ),所以低磷飲食是必要的基礎,如何聰明簡單的選擇將在另一篇討論。

而補充維生素 D ( 為了壓制副甲狀腺 ) 或體內製造過多的類維生素 D 物質 ( 如肺結核病人 ) 會讓腸道磷的吸收效率增加。


產出太多 骨頭大量釋出


如上一篇「割喉危機續發性副甲狀腺亢進」所述的,原本副甲狀腺即會把骨頭中的鈣和磷釋出,但是在腎臟功能正常的情況下,副甲狀腺同時會促進腎臟磷的大量排出,淨效益是降磷。

 


但當腎臟功能衰退甚至已進行到洗腎的狀態時,腎臟磷和鈣的排出即會大幅減少,甚至趨近於零。

血磷昇高使得副甲狀腺分泌增加,但並無法增加腎臟的排磷,反而使骨頭中的磷釋出增加,淨效應反而是讓血磷上升。

所以當副甲狀腺過度亢進到無法控制,亦可能讓磷從骨頭中持續大量釋出而降不下來,此時必需同時合併壓制副甲狀腺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排出太少 – 透析不足


已經進入透析 (洗腎) 的病人,另外可以協助磷排除的是透析的過程,約可洗出800 ~ 900 毫克的磷,瘻管的血流不足、洗的時間太短、體型太大都可能讓清除量比較不夠。
 



因此磷高的腎友更應配合洗完足夠時間,可以幫助一部分的磷清除。


排出太少 降磷劑結合太少


透析病人因為磷無法從腎臟排出,除了上述靠透析洗出外,另外需靠服用磷結合劑減少腸道磷的吸收而從腸道排出。所以若服用磷結合劑方式不對或不確實,即會讓血磷降不下來。
 
 


以較普遍使用的鈣片為例,降磷效果最好的是隨餐服用,能與食物充分混合,與食物中的磷結合阻止被吸收。若空腹使用則較多的鈣被吸收,達不到降磷的效果,反而是低鈣的病人要提昇鈣的吃法。若餐後再服用,則一樣較無法與食物充分混合,降磷效果會大打折扣。

 


鈣片鋁片相對經濟,長期使用有其疑慮


目前在台灣最常使用的磷結合劑分兩大類,一類為含鈣的磷結合劑,一類為含鋁的磷結合劑。含鈣的磷結合劑能使用的為碳酸鈣、醋酸鈣等,檸檬酸鈣則因為會增加腸道鋁的攝取,增加鋁中毒的風險,所以並不適合病人使用。

碳酸鈣和鋁片一般建議嚼碎或磨粉隨餐服用效果較好,醋酸鈣則因嚼碎後會有較難以忍受的苦酸味,所以建議隨餐整粒吞服。

目前經由藥劑鈣的攝取建議要低於每日 1500 mg,每粒 500 mg 碳酸鈣的含鈣量是 40%,約 200mg ,而每粒 667 mg 醋酸鈣的含鈣量為 25% , 約 168 mg,隨餐服用的極限量醋酸鈣會較寬鬆點。

而因為血中的鈣、磷若太高 ( 通常以全鈣 x 全磷為指標,若 > 55 即表示太高 ) 服用鈣片會加重鈣和磷在血中的沉積,因此可能醫師會選擇短時間使用鋁片來降磷,等重鋁片的磷結合力較鈣片強,但像目前診所使用的鋁片是每粒 324 mg 的氫氧化鋁,對比一般 500mg 的碳酸鈣,估算起來每粒的效力差不多,等於是一換一,一般較不建議長期使用。

鈣片和鋁片的共同優點是健保有給付,不用再掏腰包多花費用。而缺點是若經年累月的使用,過多的鈣攝取會導致全身的血管鈣化、失去彈性,而長期的鋁片使用則有鋁中毒和骨軟化症的疑慮。長遠來看,並不是很理想的選擇。個別降磷藥的特色,張維文醫師有詳細專文介紹,見 「血磷若要控制好,磷結合劑不可少!

 


不含鈣鋁漸成趨勢,需衡量經濟負擔


目前長期降磷較佳的選擇應是不含鈣鋁的磷結合劑,目前台灣市面上可買到的有 Sevelemer 聚合物 ( 商品名: 磷能解、磷減樂 ) 碳酸鑭 ( 商品名: 福斯利諾 ) 檸檬酸鐵 ( 商品名: 拿百磷  ) ; 一同競爭最佳「攔磷王」的位置。
 



Sevelemer  制劑服用方式錠劑是需整顆吞服,粉劑則是包裝拆開隨餐服用。特點是除了降磷之外還有附帶降血脂的效用。第一代的是 Sevelemer hydrochloride,帶氫氯酸根製劑,原廠藥名是磷能解,只有錠劑,目前亦有學名藥釋磷美、腎安磷,因臨床使用少數病人會有酸血症疑慮,所以有發展第二代 Sevelemer carbonate,帶碳酸根離子製劑,有錠劑和粉劑,較沒有酸血症疑慮。

以普遍單劑量 800mg 的劑型,效力約是 500mg 碳酸鈣的 1.2 倍,所以約是一換一,原本每餐用幾顆碳酸鈣或鋁片,就得服用幾顆磷能解或碳減樂。

碳酸鑭服用方式是需嚼碎或磨粉,降磷效果在等重量下是碳酸碳的 2 倍,目前長期使用會發現鑭在肝臟、骨頭的蓄積,但尚無證據對人體有不良的影響。目前常見有每粒 750 mg 和 1000 mg 的劑型,約分別等同 3 粒和 4 粒碳酸鈣的效力。

所以若原本每餐已用到 2 粒碳酸鈣或鋁片來降磷,那可能每餐就得隨餐服用 1000 mg 的半粒或750  mg 的一粒來降磷。

另一類降磷藥檸檬酸鐵,商品名拿百磷,作成的是膠囊劑型,服用方式是隨餐整顆吞服,特點是因為含鐵,所以對於缺鐵的病人可以同時補充鐵,改善貧血狀況,當然若身體鐵存量已經很高就不適合使用。

而檸檬酸鐵目前劑型每粒 500mg ,約只有 500 mg 碳酸鈣 6 成多的結合力,所以轉換時可能需要服用較多粒來達成同等降磷的效果。

而其中的檸檬酸價是否和檸檬酸鈣一樣會有增加鋁吸收的疑慮,需等待更多資料證實,但不可與鋁片合併使用這是目前的建議。

目前不含鈣鋁的磷結合劑屬於自費的項目,長期使用計算起來,等同替代每一顆鈣片的降磷效果每粒約多花 30 多元新台幣,每日約需近 200 元的藥費,但是是健康昇級的選擇,亦可考慮與鈣片或鋁片搭配使用,減低經濟負擔。


參考資料:

 
1. UpToDate: Management of hyperphosphatemia in chronic kidney disease, last updated Sep 27, 2024
2. The Phosphate Binder Equivalent Dose. Semin Dial. 2011;24(1):41-49.
3. 「血磷若要控制好,磷結合劑不可少!」張維文醫師部落格專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