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FU

2017年3月16日 星期四

第一梯新思惟統合分析工作坊心得

作者: 葉時孟醫師




純粹求知的慾望


這是第四個參加的新思惟工作坊,之前參加的簡報、個人網站架設,動機都在希望在對學生的教學內容可以更好,對病患腎友有更寬廣的管道可以衞教。

但是一個診所的醫師,沒有論文發表的壓力和需求,沒事幹麼去 佔一個名額 參加統合分析研究的工作坊 ?

因為之前對統合分析類的文獻有點好奇,它是統整多個現今多個研究的結果而得出結論某種治療或處置是否有效,是最高等級的證據,寫的人一定都是要教授或大師嗎 ? 要受雜誌邀稿才能寫嗎 ?

統合分析研究的意義


疾病本身或治療處置,在不同的研究等於不同的實驗,是不是有偏差、再現性如何這都是值得疑慮的。如之前因看到英國新的觀察型研究發現而探討了臨床較困惑的第4、5期慢性腎臟病人是否應該使用ACEI/ARB 的問題。

醫學真的像盲人摸象一樣,每個人或每個研究可能都只看到真象的一部分,惟有時間積累了夠多的觀察,站在一個制高點才能真正看到全貌。許多原本認為有效的治療,可能因為陸續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結果出來,而最後翻盤。


先學口訣心法


新思惟上課是一個速成工作坊,就好像武俠小說倚天屠龍記張無忌要離開冰火島時,因為時間急迫,金毛獅王先硬著逼記心法口訣一樣,實作時再依著手冊操作實際演練出最精華的一招 ( 催眠說我自已也很厲害 ) 。

自已的生物統計基礎不夠堅強,以致於重要的專有名詞有點燒腦,坐得較後面(高雄人的悲哀,無法前一天北上,坐最早的高鐵也只能八點半才到台北,到會場都已要滿座 ),若能課前或課後出名詞彙集或推薦讀本就好了。


整理資料有訣竅


張凱閔醫師和曾秉濤醫師分享了本身研究規劃發想和搜尋完整文獻完成著作的過程。多少的文獻量是最好的? 多少文獻量要重找?多少文獻量要縮小範圍?
幾篇文獻就足夠整理? 在上課時都有憑有據的指引一些方向。


滿滿的大平台


蔡校長以本身的驚人藝業一梯梯的培養出新世代好的簡報能力,再開拓整合營造了滿滿的各種大平台,讓新思惟之友的能人異士可以有不同的舞台,教簡報、教網站、教研究,讓因研究困頓的人可以從0到1,各科的醫師網站能夠由無到有,為疾病衞教作正確的發聲,過去真的是你沒時間作衞教,地下電台就幫你作衞教。

但也因為這樣讓人有知識焦慮,當這些知識技能已是今後生存的基本款,之後沒有的要如何與他人競爭呢? 現在已不是考完專科就受用一生的時代了,亦不是活到老、學到老 ; 而是學到老才能活到老。

經由這個工作坊,由達人們知道一個統合分析如何去產生,它的來龍去脈,期望的是之後在評讀一些資料能更懂其中的肌理,有無取巧或原汁原味。畢竟內行才能看門道,外行只能看熱鬧。